来源:雪球App,作者: 有点乾以后,(https://xueqiu.com/7705641591/305301348)
《买方基金投资学》01
最近基金的形象不太好,选择这个主题估计是要遭人骂的。最近这三年,基金的收益给一些小伙伴带来了不小的痛苦,但另一方面基金因其规模的扩张又赚的杯满盆满,巨大的反差之下,大家内心有那么几匹羊驼奔腾而过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就以此来全面否定基金这个工具是骗人,买基金的就是傻X就显得过于极端了。
面对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仅仅依赖一段时间的投资结果来判断投资选择是否正确本身是不可靠的,因为收益本来在时间上的分布就是不平均的,当然最终要靠赚钱来确认我们投资行为是否正确,但在最终获利之前,你的投资行为是否正确是需要可靠的逻辑来支撑的。基于投资的概率差、认知差和行为差三个维度上看,选择基金而不是股票依然是属于人间清醒的投资行为。
首先,我们来看概率差。
投资要想获利我们要选择长期趋势上涨的资产。在不确定的市场中,我们当然不能100%的保证一个资产长期上涨,所以我们要选择长期上涨概率高的资产。相较个股而言,基金的背后是一个资产组合,虽然有一些基金因为基金经理很垃圾把业绩搞得很差,但是因为基金是一个资产组合,基金收益的大方向是和股票市场整体一致的。而我们知道,股票市场长期看上涨。当然你可能会说,怎么会呢?上证指数10多年了不是还在3000多点吗?
是的,还是3000多点,但是上证指数是一个不具有全局代表性的指数,并且没有计算股息的回报,客观的看整个市场的回报情况可以看下面这个指数:
万德全A指数包含了红利收益,整个指数更能代表市场的回报,很明显它的趋势是向上的。其实对于股票市场长期回报这一点是不用怀疑的,只要我们的经济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股市的长期回报就是会比其他资产好,因为如果股市回报低,也就意味着没人愿意当老板了,就像现在。为什么要在战略的高度活跃股市?因为这个回报上不去,市场经济也没法活跃。
扯远了,说这么多的目的是,基金的资产组合大概率是要和股市整体一致的,所以买基金,长期看上涨的概率是高的。个股当然也有长期回报很好的,但是从概率上看,长期能涨的个股的概率低于整体,尤其是注册制之后,这个概率还要降低。
所以,选择基金就是在长期上涨这事上选择了高概率。
其次,认知差。
卖基金的人说基金就是委托专家理财,基金经理对股票的研究要比大家专业。这个事情对不对呢?对的,但是只对了一半,还有另外一半,就是有很多基金其实和基金经理的专业管理没啥关系,比如被动指数和一些主题,这些基金往往呈现出工具的特点,业绩主要取决于大势和行业本身,这部分基金不是专家理财。但即便不是专家理财,买基金还是比我们自己炒股要有优势,这个优势体现在哪呢?就是改善我们普通投资者在市场中的信息劣势和认知劣势。
投资是一场博弈,而博弈一两次的胜出靠运气就可以了,但是持续的长期的博弈胜出就要靠具有优势了。很遗憾,我们普通投资者在这场博弈中是处于劣势的一方。信息上,我们距离投资标的的距离是最远的一批人,一个上市公司,在信息上比我们近的人有大股东、高管、内部员工、投行、基金等等,而普通投资者可能连公司的大门朝哪个方向开可能都不知道。这个信息的劣势再加上我们个人的精力有限直接造成了对投资标的的认知上产生了明显的负差异,所以在个股投资上,普通投资者要想赢,难度非常高。
那我们普通投资者如何在认知上产生优势呢?很遗憾,很难做到,我们能做到的只能是尽量减少认知差距。怎么办呢?买基金,通过基金投资我们可以很大程度上弥补这个差距,因为买基金你需要认知的是大势、行业维度的问题。这个维度上,信息劣势可以被填平,站在宏观、行业上,即便是专业机构,在信息获取上的优势也没有那么大。信息拉平后,基金的专业研究还能帮你拉平一部分认知差,即便是被动投资不需要基金的专业研究,我们面向宏观、中观的自我研究精力上也更容易覆盖。
所以,选择基金是降低认知劣势的有效手段。
最后,是行为差。
知道和做到是两码事,投资上知和行的差异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很多书上教育大家:投资要想赚钱就要自律,投资赚钱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
然而,我们真的能自律,真的能战胜自己吗?也许有的人可以,但是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靠自律战胜自己是很难的,战胜自己的更可能是外力而不是我们自己。那投资中的外力是什么呢?就是投资限制的规则和别人的监督。
我们自己一个人面对投资中人性的弱点是很难的,买基金呢?买的不仅仅是专家服务,还是基金投资中的各类硬性的规则和监管。比如偏股基金的60%下限,比如基金公司本身的风控规则,总之,一个团队的、有事前规则的投资,从行为上就更优于个人。为什么基金长期以来能跑赢指数? 除了专业以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这个行为差上,我们的股票市场成交量过去十年里散户个人占比很高,股票指数更倾向于反应散户个人交易的平均结果。
我们用锤子砸钉子不小心砸偏了砸到了自己的手,不应该盲目的否定锤子不行,也许锤子有质量问题,但更重要的是使用锤子的人是不是自己砸偏了或者选择了错误的锤子,而不该否定砸钉子要用锤子这件事本身。